4月14日上午,厦门大学第一届地学部研究生学术论坛在翔安校区希平楼C2-403隆重开幕。本届论坛由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环境与生态学院联合主办,活动以“学科交叉融合,服务海洋强国”为主题,旨在搭建开放学术平台,深化研究生学术交流,推动海洋与环境领域的前沿探索。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厦门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部主任戴民汉教授应邀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讲话。戴民汉院士在致辞中强调,青年学子应树立开放心态,主动适应第四次产业革命带来的变革,积极融入跨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与学习环境。他表示,面对气候、环境、海洋等全球性挑战,唯有打破学科壁垒、增强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才能在新时代中把握机遇、引领未来。

随后,三场前沿学术专题报告依次展开。环境与生态学院李艺副教授以《气候变化驱动下景观连接度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题,分享了其在海岸带生态遥感与城市生态恢复力领域的最新成果;海洋与地球学院白晓林副教授通过《逐浪探海·问道自然》报告,深入解析海洋多尺度动力过程与数值模拟技术的应用;环境与生态学院王伟超助理教授则聚焦《高精度铜同位素分析及其在环境健康科学中的应用》,展示了环境分析化学的前沿进展。报告结束后,与会师生积极提问,现场学术氛围热烈。


论坛还设置了海报展示与投票环节,20份研究生学术成果在会场展出,涵盖海洋科学、环境生态、地球化学等多个方向。参会师生通过互动交流与投票,共同评选出“最佳海报奖”。

本届论坛将持续五天,下设物理海洋与气候耦合机制、地球物理技术与环境工程、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全球变化响应、海洋化学与资源可持续技术和海洋毒理与生态工程等分论坛,百余名研究生将进行专题汇报与研讨。
第一届地学部研究生学术论坛的举办,为青年学子搭建了碰撞学术思想、锤炼科学本领的广阔舞台,是厦门大学地球学科与技术学部推进学科交叉创新、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生动实践。未来,学部将持续深化科研育人协同机制,以高水平学术平台赋能人才培养,激励青年科研工作者勇攀海洋科学高峰,为全球海洋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
海洋与地球学院党委书记刘艳杰、环境与生态学院党委书记王晟、海洋与地球学院副院长徐鹏、海洋与地球学院党委副书记唐腾凤、环境与生态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旖旎等参加了本次开幕式。
文 廖卓阳
图 杨晨昱、余庠颖、谢宇鑫
编辑 徐惠聪
审核 唐腾凤 陈向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