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与地球学院瞄准海洋科学前沿,面向国家和地方海洋科技发展需求,聚焦海洋安全与智慧海洋,形成生物海洋学、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与物理海洋学交叉的研究特色。
学院拥有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MEL)、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海洋生物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以及水声通信与海洋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福建省海洋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鹭江实验室)等十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其中MEL为全国海洋领域唯一连续两次获评优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构建了目前国内高校唯一的“海-陆-空-天”一体化的海洋立体多维观测体系,包括我国第一艘具备痕量金属洁净研究能力的3000吨级“嘉庚”号综合考察船、福建省首个国家野外观测与研究站、我国首颗高分辨率SAR遥感小卫星“海丝”一号和高校首颗高分辨多光谱水色小卫星“海丝”二号。
近年来,学院聚焦“四个面向”,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等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构建海洋生态立体监测系统,实现对区域海洋关键生态环境要素的实时立体监测,推进透明海洋建设;面向经济主战场,培育鲍、螺、海带系列国审水产新品种并大面积推广,开展大黄鱼良种选育、红毛菜工厂化养殖加工等工作,推动科技经济融合发展、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科学定量我国南海CO2源汇格局,构建了边缘海碳循环理论框架,创建“微型生物碳泵(MCP)”理论,提出海洋负排放新范式,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以及碳中和愿景贡献厦大力量;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海洋动物抗菌肽、新型环保防污涂料、蜂海绵骨针海洋化妆品、海洋仿生技术和水下机器鱼、水声通信设备等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并实现转化应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服务应急响应及防灾减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