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4日,《海洋地球化学》课程学生在任课老师郭卫东教授的带领下,走进福建长汀,在学习实践中感悟学科使命,在红色热土上厚植家国情怀。此次研学活动得到了长汀县自然资源局、长汀水土保持科教园和自然资源部福建长汀丘陵生态系统表生作用过程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大力支持。
“生态绿”:水土保持中的地球化学智慧
长汀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是上世纪80年代的真实写照。1985年,长汀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万亩,占县域三成。从红壤荒山到绿水青山,“生态绿”是长汀涅槃重生的底色,更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示范地。
长汀县自然资源局伍乔荣副局长介绍:“长汀经验的核心是科学治理、久久为功”。在长汀县水土保持科教园内,讲解员以一组震撼数据为引,揭开“红色沙漠”变为“花果山”的密码——通过“等高草灌带种植”、“小穴播草”等创新模式,辅以封禁治理与生态补偿机制,让赤地重披绿装。郭卫东老师则结合《海洋地球化学》课程中流域物理侵蚀及其对陆-海连续体物质输送的影响,向学生阐释了水土治理对河流化学及近海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革命红”:烽火厦大与秋白精神的双重洗礼
在伍乔荣的带领下,师生们站立在国立厦门大学长汀旧址斑驳的砖墙前,重温了厦大内迁时期“自强不息”的峥嵘岁月。“这就是镌刻在厦大基因中的‘自强精神’!”郭卫东老师指着一组展陈数据动情说道。海洋地质方向学生陈锦云表示:“在煤油灯下都能创造学术辉煌,我们更应珍惜今天的科研条件,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随后,师生们前往瞿秋白纪念碑、杨成武将军广场感悟革命先辈的赤诚信仰,将红色基因融入学术报国的使命担当。学生们在广场前聆听郭卫东老师讲解杨成武将军的英勇事迹后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以及继承先烈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决心:“为真理而斗争,不仅需要热血‘红心’,更需科学‘蓝智’。”海洋化学方向学生陈伯涛感慨道“正如秋白先生以笔为枪,我们应以数据为尺、以实验为刃,在海洋负排放、生态修复等领域破解‘卡脖子’难题。”

“海洋蓝”:跨圈层研究的学科使命
站在汀江旁,师生们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陆海对话”现场课。郭卫东老师以汀江入海物质通量为案例,解析陆源营养盐输入对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从长汀红壤到南海北部,碳氮磷等生源要素的陆地迁移-海洋响应全过程,正是‘海洋地球化学’的核心命题。”同学们观摩了海洋地球化学组研究生现场取样开展河水与海水化学组成差异对比分析,结合课程知识讨论陆海统筹治理方案,还特别关注了长汀“生态绿”与“海洋蓝”的协同保护实践。这种“把实验室搬到山水间”的教学方式,让抽象理论具象化。

“发展金”:生态治理赋能乡村振兴
在明清商贸古街店头街,伍乔荣向师生介绍了生态治理带来的“金色效益”: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大田经济、生态旅游等方式,昔日的“秃岭荒沟”已变成油茶林、百香果等特色产业基地,水土流失治理不仅让长汀绿起来,更让群众生活富了起来。

“四色交融,不仅是长汀的实践密码,更是新时代海洋科学人才的成长图谱。”郭卫东教授总结道“红色精神铸魂、绿色实践筑基、蓝色科技赋能、金色发展惠民——这才是‘行见八闽’的深意:让青年脚踏山河,以学科智慧回应时代之问。”
文∣潘烽、陈伯涛
图∣饶伟成、李家泽、王天翔、潘烽
编辑∣陈雅琪
审核∣郭卫东 罗亚威 陈向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