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海洋与地球学院2020级本科生在学院海洋环境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精心组织下,于厦门岛厦金湾开展了2023年度海洋科学野外综合实践的第一场活动——沙岩相潮间带生态调研。
野外实践前,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特任副研究员王智博士为海洋地质、海洋生物、海洋生物技术、海洋化学、物理海洋等方向的共计67名本科生作了题为“海洋底栖生物多样性与采集介绍”的培训报告,详细介绍了底栖生物的概念、近海常见类群及其多样性、分类和分布特征,并利用图片、视频、标本等方式。通过报告,同学们学习了多毛类、软体动物、甲壳类、棘皮动物等底栖生物四大类群的形态特征、分布、摄食、行为及生态学功能,使同学们在现场调研之前明确了待研究类群的基本情况。

图1. 王智作室内培训报告
王智博士通过展示历史资料和采泥器模型,为同学们直观地讲解了潮间带和近海底栖生物调查的相关标准、采样工具、操作方法、安全注意事项,以及野外和室内样品处理与保存等相关信息,并延伸介绍了底栖生物调查研究在保护生物多样性、评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揭示自然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对近海生态系统影响等方面的意义。培训过程中,同学们积极互动,现场气氛活跃。
室内培训结束后,同学们自行完成组队并明确了组长职责及每位同学的工作任务。在实验教学中心方旅平老师和张巍老师的带领下,共同乘车抵达厦金湾赶海场。采样开始前,王智还给同学们进行了采样前培训,他示范了潮间带蓄水坑的挖掘,讲授杠杆原理进行铲泥和提水桶的省力方法,并讲解和演示了利用水桶初步分离底栖生物和沉积物的原理和操作。现场培训完成后,潮间带调查采样工作正式展开。同学们分工协作,每组分为2个小组,共同负责1条断面的样品采集,有效提高了采样效率。在采样过程中,同学们克服了辛苦掘坑、突降阵雨等困难,按要求顺利采集到了包括多毛类、软体动物、甲壳类、底栖鱼类等常见底栖生物。下午17时,同学们顺利完成潮间带采样工作,安全返回学校,圆满完成了本次调查实习任务。

图2. 同学们在王智博士等指导老师演示下进行潮间带生物调查采样
通过参与本次调查实习,同学们掌握了潮间带沙岩相生态调查的基本操作,增强了开展野外科学调查的能力,加深了对我国近海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意义的理解。
文:王智、方旅平、张巍
图:王智、张巍、姚火全
编辑:朱红梅、陈雅琪
审核:柯才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