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英文版
  • 06-21

    2024

    厦门大学王桂芝教授团队阐明九龙江口海底地下水排放的有效水文指标及其全球意义

    近日,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桂芝教授课题组与合作者以“Hydrographic Proxies for 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 in the Jiulong River Estuary and Global Perspectives” 为题,在Water Research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研究揭示了九龙江径流量、河口回流系数和冲刷时间是九龙江口海底地下水排放通量的有效水文指标,同时整合了全球河口、陆架、海盆等不同空间尺度系统的海底地下水排放...

    2024年06月21日

  • 06-18

    2024

    厦门大学黄毅彬团队利用海上机器人助力破解“南大洋碳输出效率和生产力负相关”之谜

    近日,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黄毅彬副教授团队在海洋碳输出效率与调控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Biological production of distinct carbon pools drives particle export efficiency in the Southern Ocean”为题,发表于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研究团队利用海上机器人“生物地球化学剖面浮标(BGC-Argo)”阵列开展观测,揭示了海水中不同形态碳库生产比例的差异对...

    2024年06月18日

  • 06-17

    2024

    厦门大学蔡明刚团队揭示季风转换背景下台湾海峡多环芳烃海-气交换通量的调控机制

    近日,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海洋有机化学组(MOC)蔡明刚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在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Air-sea exchange of PAHs in the Taiwan Strait: Seasonal dynamics and regulation mechanisms revealed by machine learning approach”.该研究借助可解释性机器学习揭示了季风转换背景下台湾海峡多环芳烃海-气交换通量的调控机制,为厘清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背景下持久性...

    2024年06月17日

  • 06-05

    2024

    厦门大学史大林教授团队揭示西北太平洋固氮速率的时空格局及其环境调控机制

    近日,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史大林教授团队在西北太平洋固氮速率的时空格局及其环境调控机制方面取得新的研究进展,相关成果以“Assessing N2 fixation flux and its controlling factors in the (sub)tropical western North Pacific through high-resolution observations”为题发表于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 Letter.研究背景氮是限制寡营养海域初级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之一,生物固氮作...

    2024年06月05日

  • 05-23

    2024

    厦门大学刘胜兴教授团队揭示北极声波跨冰层传播特性

    近日,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水声通信与海洋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刘胜兴教授团队以“Theoretical and numerical study on transient acoustic wave propagation across ice layers in the Arctic Ocean”为题在美国声学杂志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北极海洋中声波跨冰层传播特性。近年来,随着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快速上升和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北极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2024年05月23日

  • 05-16

    2024

    喜讯!厦门大学海洋生物碳泵与营养盐循环研究成果入选2023年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

    近日,2023年度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评选结果揭晓,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为磊教授联合万显会博士、戴民汉院士、高树基教授等研究团队取得的“海洋生物碳泵与营养盐循环研究取得突破”科研成果成功入选。生物泵是海洋碳循环的核心内容,也是发展基于海洋的气候解决方案和实施海洋负排放技术的关键理论基础。项目通过跨时空尺度的观测、多同位素示踪和数值模型等手段,在解析生物泵结构及海...

    2024年05月16日

  • 05-10

    2024

    “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水产泛基因组联盟学术研讨会于厦门大学成功举办

    4月23日,“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水产泛基因组联盟(PAC)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成功举办,旨在通过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水产生物基因组资源开发与应用。此次会议由PAC和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主承办,来自智利大学、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工程研究所、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和厦门大学的40余名学者参加会议。会议由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副院长、海水养...

    2024年05月10日

  • 04-30

    2024

    厦门大学陈铭团队研发的新型分散型微针技术应用于转移性黑色素瘤治疗

    近日,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海洋生物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陈铭教授团队在皮肤疾病治疗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Mesoporous silica coated spicules for photodynamic therapy of metastatic melanoma”为题发表于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研究团队创造性地将介孔二氧化硅修饰到蜂海绵骨针(SHS)表面,研发了一种用于经皮给药的新型分散型微针(mSHS)技术,利用其携载光敏剂PpIX成功实现了小鼠体内...

    2024年04月30日

  • 04-23

    2024

    厦门大学柯才焕、冯丹青教授团队在Nature Genetics上发文揭示新基因在藤壶适应底栖固着生活中的作用机制

    4月23日,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柯才焕、冯丹青教授团队和环境与生态学院张原野副教授团队合作在海洋生物基因组学和污损生物附着研究领域取得最新进展,相关成果以“New genes helped acorn barnacles adapt to a sessile lifestyle”为题发表于国际顶尖期刊Nature Genetics. 该研究分析了代表性海洋污损生物藤壶附着和壳形成过程,通过探究新基因bcs-6和bsf的起源和功能,揭示了新基因为生物...

    2024年04月23日

  • 03-26

    2024

    厦门大学研究团队揭示海洋酸化对浮游植物同化硝酸盐同位素分馏的影响

    近日,厦门大学史大林教授、洪海征教授团队与杨进宇助理教授合作,在海洋酸化对浮游植物同化硝酸盐过程中同位素分馏的影响及其机理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Changes in isotope fractionation during nitrate assimilation by marine eukaryotic and prokaryotic algae under different pH and CO2 conditions”为题发表在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该研究通过室内受控培养实验,将浮游植物生理指标与同位素示踪技术结合...

    2024年03月26日